论坛+特展回顾︱神奇的场景再现——立体书的昨日与今日、经典与创新

在为期三天的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由童书专家顾问团队精心策划的专业论坛与会议,集学术专业、商业知识、创新思维于一体,旨在全方位探讨童书出版趋势,了解中国出版行业。我们将专业论坛与会议现场的精华内容整理成一个系列,为您深度解读中国童书出版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营销趋势。今天带来的一场回顾是“神奇的场景再现——立体书的昨日与今日、经典与创新”。

论坛回顾:立体书的昨日与今日、经典与创新

现如今我们大多数的时候认为立体书是孩子们的新宠,这种书籍有着悠久的历史,即使到现在依旧有很多成年人无法抗拒纸上的工程奥妙,这些书籍将平面的图象向空间弹射到第三维度,使静态的图象充满了生机。对于任何年龄段的读者来说,这种立体书弹出式的体验,就像是在桌面上建立了一个剧场,人们可以完全沉浸在一个微型的世界里面。论坛上,几位嘉宾从立体书的创作、制作、渠道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立体书论坛

驹形克己,日本作家、出版人、One  Stroke出版社
我本来学的图形设计,但是书籍创作都是三维的,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冲破平面的空间。我在大概十年前与巴黎蓬皮杜中心合作了一个专门针对盲童的项目,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有想象力,盲童更需要想象。他们想象书里有什么,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在书中设计了两个圈圈,可以彼此分开。通过这样的形式,他们可以想象怎样从一个形状变成另外一个形状。大家可以看到中间的圆圈,当你拉出这张纸,展示了更多的颜色和形状,但是你看到它的移动方式会有一点不一样,可以去沿着不同的方向翻,盲童去翻的时候他们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不同的形状。我总是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一些惊喜,让他们想象一下,怎么样从一个形状变到另外一个形状。

郭新颖,中国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实际上立体书有很特别的一个地方,它综合应用了很多的材料、配件、结构设计及工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来表现出立体书的特殊效果。在材料方面,过往大家认为印刷品主要的材料是纸,但是你可以在立体书上看到,不单单是纸,还会有胶片、皮革,甚至是一些木头,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当然在结构方面,不单单可以弹起、弯曲、旋转,甚至是一些更复杂的设计,所有的元素加起来赋予了立体书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如何把一本高品质的立体书生产出来、奉献给读者,这并不容易。简单举一些应用,第一是结构改良,实际上立体书的表现手法是由不同的材料、配件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合并,把这个结构做优化,在我们的生产环节会更加简单。第二个是防错,一本立体书可能由超过200个散件组成,这个时候我们要避免用错,所以我们会通过一些定位线,保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第三个是排版设计,怎样去把组织这本书的所有散件组合到一个大版上面去方便印刷,这也是一种很关键的技术。例如模切,里面很多的细节都决定了立体书最终的品质。

孙肇志,中国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乐乐趣童书首席设计师
立体书的历史非常长,乐乐趣一直坚持在做世界经典立体书珍藏版系列,一直致力于把好的立体书带到中国,所以我们每一年会至少引进一本。立体书也伴随着中国童书在这2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销售渠道的变化。从电商到自媒体(公众号)的出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通过平台去找到你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立体书这个概念逐渐被广泛认知,不仅是因为消费层面的升级,也包括创作资源在逐渐增加。相信立体书在中国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萨宾·卢阿里,法国大人物出版社版权经理
我们每天早晨其实都是经常会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往往来说这是第一件事情。对我们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刚才讲的立体书的生产,其实我们和印厂也要有非常密切的合作。还有一方面正如大家讲的,中国立体书发展非常快。但是在法国,主要是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现在我们有很多立体书其实已经被译成了中文,大家在书店、互联网上都可以买得到。所以,我们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出差的时候(包括在中国),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立体书,往往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个现象。同时这种书在屏幕上是看不到的,因为iPad(平板电脑)上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但是立体书是可以碰触的、是真实存在的,你可以拿着一本真实的书在手里,并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它,这是电子产品所做不到的。

展览回顾:“书中的魔法世界”立体书展

此次2019年上海国际童书展所展出的130本立体书,是从意大利藏家马西莫·米西罗利(Massimo Missiroli)约5,000件藏品中精选而来。马西莫先生从1978年开始收集立体书,他也是全球立体书收藏量最大的个人藏家。这些展品集中展示了过去130多年立体书的发展史,每一本都在立体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品包括1932年在美国出版的哈罗德·伦茨(Harold Lentz)的 《木偶奇遇记》(Pinocchio),这是第一本真正被称为“立体书”的作品;外号“巫师”的英国人杰拉尔德(Giraud)设计的纸张移动极为精细繁复的作品;还有捷克国宝级立体书大师库巴斯塔(Vojtêch Kubaŝta)在20世纪60年代展现其精湛的纸艺技法的作品。

谈到本次中国巡展,马西莫先生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立体书发展历程的回顾展,希望能够帮助所有的中国观众更好地去理解立体书演变的历史。本次立体书展被分成了不同的时间阶段,大家看到第一个阶段,19世纪末由主要英国出版商所出版的,这个时期把它叫做黄金年代,因为那个时候立体书的技术最初出现。在20世纪早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我们看到图书的出版在欧洲大幅减少,在30年代的时候重新看到了立体书的出现,那个时候启用了一些新技术。虽然当时立体书没有被大规模生产,但是因为有新技术的出现,立体书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也看到纸张有了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作为三维立体书的一个基础。”

我们知道随着迪士尼工作室出版了《米奇老鼠》法语版,随即催生了一系列的立体书。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生产立体书在欧洲和美国非常盛行,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类型的图书,里面有一些可以跳出来的立体插画。在不同层次里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纸的裁减及设计,来实现立体的效果。另外《阿里巴巴四十大盗》、《灰姑娘》、《睡美人》等也相继出版了立体书,这里面有360度的立体插画,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其中变换的场景。

立体书展

接下来,是多层设计的立体书,在50到60年代之间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比重。我们认为法国的出版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但是后期又被捷克艺术家的作品所超越,这些作品是在60到70年代推出的,我们看到书的体量和排版上面非常协调,通过远近的距离感以及纸的厚度来进行插画的设计,这些书使用的同样是微折叠形技术。

洛萨·梅根多夫(Lothar Meggendorfer)被誉为立体书出版之父。他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生产立体书,迅速地成为了业界的标杆,并在全球出版了2,500多万册图书。

在1994年圣诞期间,我们看到了圣诞卡的出现,这也是给纸质工程一个新任务,而贺卡也变成了一个风靡一时的新宠。现在纸已经不是平面的形象,可以把它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形体、可以组成书籍。同时纸质工程师们也是开创了一个先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全新的手段来展现一个故事。他们从建筑物上面吸取了很多的灵感,在最近的几年,我们看到书中的创意已经越来越没有界限了。

当然,中国也有很多的立体书创作者,广为人知的《西游记》也做成了这样的作品。可以看到立体书的生产在不断的演进,我们知道作者创作立体书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这些技术能够为今后更多的创意奠定基石。”

回到本次巡展,此次“书中的魔法世界”立体书展呈现了立体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要阶段,从19世纪著名的出版社德国厄内斯特·尼斯德公司(Ernst Nister)和英国拉斐尔塔克父子公司(Raphale Tuck and Sons)的书,一直到近几十年出版的立体书。仔细观察展示的书页,就能了解立体书诞生以来所发生的变化,从一开始通过纸张的运动来创造三维空间景象,到近现代设计师和作者带来的革新技术,使得动态雕塑和立体纸艺更加复杂和迷人。

在这之后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展品,使我们能够亲眼目睹并深度了解立体书制作令人惊叹的多元化发展,并熟悉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大批重要且富有创意的纸艺设计师,包括罗伯特·萨布塔(Robert Sabuda)、大卫·卡特(David Carter)、詹姆斯·罗杰·迪亚兹(James Roger Diaz)、罗恩·范德梅尔(Ron Van der Meer)和大卫·佩勒姆(David Pelham)等。